2022年9月9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最新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名单,入选银行与去年保持一致但组别略有变化。其中,第三组和第四组D-SIBs保持稳定,但第一组和第二组D-SIBs排名变动较大。《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等四项一级指标衡量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各银行系统重要性来源与其业务优势存在密切联系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惠誉博华认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有助于强化相关银行资本管理,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
由于系统重要性更强的商业银行经营失败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冲击更大,因此通常情况下政府对于系统重要性强的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支持意愿。惠誉博华认为,已入选的D-SIBs或将获得中央政府更强的支持意愿,对信用状况具有正面影响。
2022年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名单保持不变
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并于2021年10月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及首批D-SIBs名单,包括6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详见《首批D-SIB高组别银行资本水平充足,低组别银行资本状况分化》)。按系统重要性得分从低到高,D-SIBs共分为五组,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需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
2022年9月9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最新D-SIBs名单,入选银行与去年保持一致。名单内19家银行无论在表内外资产规模、品牌声誉和银行体系中的地位均位于前列,我们认为对相关银行系统性重要性的认定有助于强化其资本管理。截至2021年底,19家D-SIBs资产总额215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4%。
与2021年相比,大部分D-SIBs 2022年分组保持不变,仅民生银行的分组发生变动,由2021年第二组降至2022年第一组。惠誉博华通过银行公开披露数据及《评估办法》,对D-SIBs评分进行了测算。评估结果表明,2022年民生银行D-SIB评分约330分,较2021年测算评分有所下降,但仍高于第二组阈值300分;惠誉博华认为导致民生银行最终分组与计算数值存在差异或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惠誉博华采用参评银行所披露的公开数据并对部分数据进行了估算,且各银行统计口径或存差异,银行得分可能略有偏差;另一方面,《评估办法》明确表示监管机构可“结合其他定量和定性分析作出监管判断,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初始名单作出调整”,民生银行的组别下降不排除监管机构依据综合判断进行调整的可能性。
惠誉博华预计,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国内系统重要性测算分数领先,与它们在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中分组高于其他中资银行相匹配(详见《2022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预测及中国G-SIBs评分影响因素解析》);中信银行、邮储银行及光大银行若继续保持快于同业的发展速度,组别均有望实现向上跃迁。浙商银行虽未入选D-SIBs,但其评估分数已经接近D-SIBs入选标准,考虑到其作为股份制银行的全国范围展业优势,惠誉博华预计浙商银行未来很可能入选D-SIBs。
第一组及第二组测算分数排名变动较大
除对比分组变化以外,惠誉博华还根据测算评分对相关银行的排序进行了对比。结合央行所公布D-SIBs名单,惠誉博华认为,监管机构公布的D-SIBs组别和排列顺序或与其系统重要性评分排序一致。对比2021年和2022年名单,第四组和第三组D-SIBs名单及顺序均未发生变动,而第二组和第一组D-SIBs排名顺序变动较大。第二组和第一组D-SIBs各含3家和9家银行,其中10家D-SIBs排名发生了变动(详见:附录)。
下表列示了第一组和第二组D-SIBs各指标变动幅度相对于参评银行平均变动幅度的差异。参评银行各项指标2022年和2021年的对比结果表明,规模和关联度是驱动大部分D-SIBs排名变动的主要因素。由于规模指标在评估中占比25%,因此,相对于同业较高的规模增速将提高银行的系统重要性。
由于第一组D-SIBs得分较为接近,且每年多项参评指标可能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因此,惠誉博华预计低组别D-SIBs的排名变动在未来评估中将较为常见。此外,少数得分接近上分界值或下分界值的D-SIBs在未来评估中可能面临组别调整。
D-SIBs系统重要性来源差异明显
《评估办法》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等四项一级指标衡量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惠誉博华统计了D-SIBs各指标在各银行评分中的占比以确定该银行系统重要性来源。各银行系统重要性与其业务优势存在密切联系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2021年相比,D-SIBs各银行一级指标对评分的贡献度基本保持稳定,显示出相关银行主要业务类型和自身优势保持相对稳定。
六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的规模得分最高;得益于强大的“代理代销业务”和较高的支付额,建设银行可替代性指标得分最高;中国银行的“境外债权债务”和“衍生产品”评分大幅领先其他银行,因而其复杂性得分最高。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规模评分非常接近,位居同业前列。招商银行的可替代性分数较为领先,其“托管资产”、“代理代销业务”和“客户数量和境内营业机构数量”等二级指标均在股份制银行中具有优势。复杂性评分中,中信银行凭借“非银行附属机构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的驱动排名领先。
入选D-SIBs四家城商行各自的优势在同业中较为突出。其中,北京银行规模领先,上海银行关联度评分最高,江苏银行可替代性得分较高,宁波银行则与中信银行类似,“衍生产品”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评分高于其他城商行,使得其复杂性在同业中位居前列。
通过对比单个银行四项指标对于其评分的贡献程度,我们发现不同银行系统重要性的体现形式存在差异。例如,复杂性对于中国银行和宁波银行评分的贡献度分别为35%和48%,大幅高于评估办法中复杂性25%的权重。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评分均由两项贡献度大于30%的一级指标驱动,例如建设银行的规模和可替代性贡献度分别为31%和33%。
D-SIBs符合附加资本监管要求,将获得更强的政府支持意愿
惠誉博华认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有助于强化相关银行资本管理,防止银行进行无序或激进扩张,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截至2021年末,19家D-SIBs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符合最新附加资本要求,第三组和第四组D-SIBs资本水平普遍较为充足,其中第四组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第三组的招商银行超过附加资本要求4%以上,显示出其充足的资本水平和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详见《资本实力稳固,不良结构分化 — 中国银行业季度跟踪报告 2022H1》)。
与此同时,第一组和第二组银行资本水平存在一定分化且差异明显,部分银行资本水平已接近监管的最低资本要求。惠誉博华认为相关银行未来可能需要通过适当调整业务模式以降低资产扩张速度或增加资本以满足监管标准。惠誉博华将持续关注其资本水平变化并实时评估其对信用状况的影响。
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及疫情反复致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压力,银行业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或承压,继而影响银行的资本内生水平。高组别银行得益于相对充足的资本水平,将有足够的韧性应对宏观经济不确定带来的挑战。
根据惠誉博华评级标准(详见《银行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长期主体评级是在结合生存力评级和支持评级基础上根据“孰高原则” 1得出,多数情况下中资银行支持评级的来源为政府。由于系统重要性更强的商业银行经营失败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冲击更大,通常情况下政府对于系统重要性强的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支持意愿,因此“系统重要性”因素在惠誉博华评估支持意愿时影响程度为“高”(见下图),在评估中具有较高的权重。综上,惠誉博华认为D-SIBs在压力情境下将有极大可能获得中央政府对该银行的支持,对信用状况具有正面影响。
附录:2022年D-SIBs名单及排名变动
1 银行的长期主体评级可以完全由其生存力评级驱动(生存力评级高于支持评级),也可以由政府支持评级或股东支持评级驱动(支持评级高于生存力评级),或者由生存力评级和政府/股东支持评级共同驱动(支持评级与生存力评级级别相同)
相关报告
资本实力稳固,不良结构分化—中国银行业季度跟踪报告2022H1
首批D-SIB高组别银行资本水平充足,低组别银行资本状况分化
2022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预测及中国G-SIBs评分影响因素解析
2021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即将揭晓,中资G-SIBs分组或将保持不变
银行业资本分析与展望:监管新规频发,资本企稳上升
分析师
彭立
+8610 5663 3823
li.peng@fitchbohua.com
张帆
+8610 5663 3827
frank.zhang@fitchbohua.com
媒体联系人
李林
+8610 5957 0964
jack.li@thefitchgroup.com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誉博华”)认为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资料编制,但惠誉博华不对该等信息或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或预测仅反映惠誉博华于本报告发布日的判断和观点,在不同时期,惠誉博华可能发布与本报告观点或预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评估或预测仅供参考,本报告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推荐购买、持有或出售任何资产的投资建议;本报告不对市场价格的合理性、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的适当性(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会计和/或监管方面的合规性或适当性)或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相关款项的免税性质或可征税性作出评论。个人或机构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因素。对依据或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及损失,惠誉博华及相关分析师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惠誉博华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等任何形式侵犯惠誉博华版权。如征得惠誉博华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惠誉博华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惠誉博华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