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章

惠誉博华中资商业银行信用质量测试结果分布特征

惠誉博华 / 金融机构 / 中国 / Thu, 2023年07月27日

2023年以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有所缓和,盈利状况呈现一定改善。惠誉博华依据市场公开信息,对413家中资商业银行信用质量进行测试,并对外公布全部样本的隐含长期主体评级、隐含生存力评级及各项关键评级驱动因素的结果分布情况。力争在合理、透明、有区分度的评级原则下,最大程度上为投资人、发行人和各类市场参与机构提供高水准的评级服务。

测试结果显示,国有银行与多数股份制银行长期主体评级测试结果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银行。而城商行和农商行信用质量呈现分化,优质城商行和农商行长期主体评级测试结果能够达到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水平。整体观察,样本机构的长期主体评级测试结果中位级别为BBB。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盈利能力小幅改善

进入2023年,国内各项稳增长政策接连出台,中国经济企稳回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加大,上半年各项贷款新增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相对平稳,一季度末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由2022年末的1.63%小幅下降至1.62%,拨备覆盖率变化不大。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改善幅度较大,2023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率由去年末的1.31%下降至1.27%。惠誉博华认为,虽然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完全出清、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仍在化解过程中,但在经济持续复苏支持下,未来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有望减弱。

受到资产质量压力放缓,信用成本下降的影响,商业银行各项盈利指标逐渐向好。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资本利润率及资产利润率皆出现改善,分别达到10.32%及0.81%,较2022年的9.33%及0.76%有所提升。但银行业净息差方面依然呈现出持续收窄的趋势,于2023年一季度下行至1.74%,处于近十年低点。惠誉博华认为,银行业贷款收益率继续下行空间有限,未来商业银行也可能会根据自身经营可持续性出发保持合理息差水平,并根据负债端融资成本综合调整贷款利率,平衡收益与风险成本,预计未来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压力有所缓和。

长期主体评级和生存力评级测试结果分布

基于惠誉博华银行评级标准,依据市场公开披露信息,惠誉博华对413家中资商业银行信用质量进行了测试,包含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101家城商行、272家农商行、5家民营银行和17家村镇银行。此次纳入测试的商业银行合并资产规模约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94.2%(以2022年末数据计算),资产规模大于1,000亿元的商业银行中,除9家因数据披露原因未纳入测试外,其余银行均纳入本次信用质量测试范围。
以下评级结果均为惠誉博华通过收集市场公开数据、并应用银行评级标准测试得来,并不代表样本银行最终的信用评级结果,亦不构成评级行动。如果未来通过受托评级行动或其他方式能够获得样本银行更多数据和有效信息,届时惠誉博华将会根据最新且更为充足的资料对相关银行进行评估,其测试结果可能出现变化。

长期主体评级(LT IDR)

长期主体评级是在结合生存力评级(VR)和支持评级,即政府支持评级(GSR)/股东支持评级(SSR)基础上根据“孰高原则”得出(评级框架的详细说明请参见本文附录评级框架部分)。测试结果显示,国有银行和绝大多数股份制银行的长期主体评级测试结果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银行,反映出这两类银行自身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高系统重要性带来的更强政府支持可能性,以及更好的长期信用质量稳定性。城商行和农商行信用质量分化明显,优质的城商行和农商行长期主体评级测试结果能够达到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水平。整体观察,样本测试结果中位级别为BBB,但目前因为市场中相当一部分银行公开数据并不充分,尚有大量小型银行未纳入本次测试范围,如果继续提升样本数量,惠誉博华预计长期主体评级测试结果位于BBB以下银行数量将会明显上升。

此次测试样本范围内的中资银行由生存力评级驱动的占比较高,达到78%。样本银行外部支持的主要类型为政府支持,只有极少数为股东支持,因此惠誉博华认为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个体信用水平是大多数样本内的商业银行信用质量的驱动因素。

另一方面,测试结果显示,在外部支持驱动的54家样本中资银行中,超过一半样本的长期主体评级仅高于自身VR 1个子级。

区域性银行方面,位于北京、上海地区的样本机构平均信用质量水平最高;样本内浙江、江苏等地的区域性银行平均长期主体评级测试结果也位于前列;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个别省份的样本银行信用质量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主体评级得分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紧密。另外,因部分地区纳入测试的样本银行数量较少,平均信用质量得分可能无法准确反映该区域内银行整体的信用质量。但另一些地方头部银行由于系统重要性强,在极端压力情境下,也有可能获得一定的中央政府支持,其信用测试结果高于所属区域测试样本平均水平。

生存力评级(VR)

生存力评级反映的是不考虑外部支持情况下银行的自身经营状况和个体信用质量。测试结果显示,获得aa及以上生存力评级银行的数量明显少于相同级别长期主体评级银行数量,这是由于部分获得较高长期主体评级银行的评级驱动因素为政府支持评级。国有银行得益于其最高的经营环境评分,良好的财务状况因素评分(尤其是充足的资本水平),生存力评级测试结果显著优于其他类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由于财务状况因素评分分化较大,生存力评级测试结果也展现出差异,其级别跨越五个子级(notch);城商行和农商行仍然分化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优质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得益于财务状况评分表现出众,生存力评级测试结果甚至优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反映出其良好的自身经营状况。

生存力评级的关键驱动因素(KRD)及测试结果分布

生存力评级流程包含7项KRD评估,即经营环境、业务状况、风险状况、资产质量、收益和盈利能力、资本和杠杆水平、以及融资和流动性。

经营环境评分矩阵由银行经营区域范围和经营区域范围内的人均GDP组成(详见“惠誉博华银行评级标准”)。隐含生存力评级仅由除经营环境以外的其他6项KRD评分加权平均得出。由于经营环境对于评估其他KRD有很强的影响,为了避免重复计算,不赋予经营环境单独的权重。

生存力评级的评估流程如下。首先,惠誉博华应用矩阵映射的评估方法得出经营环境的隐含1评分,并经过调整得到经营环境最终评分2 。其次,在结合经营环境评分结果的基础上,评估其余6项关键评级驱动因素(KRD),包括2项定性因素(业务状况和风险状况)及4项财务状况因素(资产质量、收益和盈利能力、资本和杠杆水平、融资和流动性)。再次,通过已赋予固定权重的6项KRD加权平均计算得出隐含生存力评级。最后,信用评级委员会将决定是否对于隐含生存力评级予以调整,并得出最终生存力评级结果。在评级报告中,惠誉博华将同时披露隐含和最终生存力评级,并在两者不一致时解释调整原因。

经营环境 (Operating Environment)

经营环境评分是银行生存力评级工作的基础部分。惠誉博华通常会通过参考银行经营的区域情况和区域内的人均GDP共同组成的矩阵映射得出经营环境隐含评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维度(例如区域经济稳定性、经济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并得出最终经营环境评分。由于人均GDP通常与地区企业收益和家庭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对于经营活动集中在一定区域的银行,人均GDP是经营环境的有效指标。通常情况下,经营区域广泛且地域集中度较低的银行,其经营环境评分较高。此次测试结果中,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实际经营区域上较其他类型银行更具优势,业务的区域集中度很低,其经营环境评分处于aa及以上类别。其他区域性商业银行中,部分主要经营地区经济活力较好、产业结构多元的机构通常经营环境评分较高。整体测试样本的经营环境中位评分为bbb。

业务状况 (Business Profile)

银行的业务状况通常与其开展业务区域存在较大关联。因此,业务状况隐含评分一般由银行经营环境评分和营业收入组成的矩阵映射得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模式、关键产品市场份额等因素进行调整得出最终业务状况评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经营区域更加广泛,业务模式更加成熟,在市场上具有更强影响力,其业务状况评分多数处于aa及以上水平。对比之下,测试范围内存在大量样本机构业务状况评分处于bb水平,此部分机构通常经营环境评分较为靠后,市场份额较小,收入稳定性更低。

风险状况 (Risk Profile)

风险状况评分通常反映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措施是否可以有效减少相应风险对其财务指标的影响。惠誉博华认为银行的风险状况与其主要业务承担的风险关系密切,在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状况时,我们首先会评估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型。对于主要风险类型为信贷风险的银行而言,若投放集中于高风险行业、或对某一地域较为集中,通常风险状况评分较低。若银行的风险状况评分低于资产质量评分,则有可能其当前资产质量指标较实际更为宽松。测试结果显示,样本内银行风险状况中位评分为bbb+。

资产质量 (Asset Quality)

资产质量对于银行的债务偿还能力通常有着较大影响,隐含资产质量评分由银行经营环境评分以及不良贷款率组成的矩阵映射得出。基于隐含资产质量评分,惠誉博华也会参考关注类贷款占比、逾期贷款占比、拨备覆盖率等指标进一步调整得出最终的资产质量评分。此次测试结果显示,虽然部分头部城商行较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评分更佳,但整体上区域性银行资产质量评分结果落后于全国展业的机构。测试样本中资产质量评分处于bb及以下类别的银行主要为一些地处经济活力欠佳地区的中小型农商行,测试样本整体中位评分为bbb+。

收益和盈利能力 (Earnings & Profitability)

持续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以为银行资本进行补充,提升其偿债能力。收益和盈利能力隐含评分由银行经营环境评分以及“营业利润/风险加权资产”组成的矩阵映射得出。此外,惠誉博华还将考量银行收益的稳定性、收入多元化程度、非利息收入占比、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等指标,对隐含评分进行调整并得出最终的评分结果。本次测试结果中收益和盈利能力评分在a类别范围内的集中度较高,占全部样本的约38%。全部测试样本的收益和盈利能力评分中位水平为bbb+。

资本和杠杆水平 (Capitalisation & Leverage)

充足的资本水平可以为银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损失提供吸收缓冲,并维持其债务偿还能力,通常情况下资本和杠杆水平在财务状况四项KRD中权重最高。资本和杠杆水平隐含评分由银行经营环境评分以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组成的矩阵映射得出。在此基础上,惠誉博华也会通过分析资本充足率、资本内生增长持续性、高于监管最低要求的额外缓冲等方面进行额外调整。国有银行在资本方面同样表现出明显优于其他类型银行的评分,股份制银行则分化明显。通常盈利能力较强的银行资本和杠杆水平评分也会更好,反映了这部分机构更容易开展资本工具发行以及更好的可持续内生资本补充能力。整体看测试样本的资本和杠杆水平中位评分为bbb。

融资和流动性 (Funding & Liquidity)

融资和流动性评分主要反映了银行对于其短期债务的履行能力。惠誉博华的隐含融资和流动性评分由银行经营环境评分以及“贷款/客户存款”组成的矩阵映射得出。此外惠誉博华还将评估银行的流动性覆盖情况、非存款融资占比、存款结构、对于经营外汇业务占比高的银行还将评估外币的流动性等因素,在隐含评分基础上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融资和流动性是所有赋权KRD中权重最低的,该项评分对隐含生存力评级的影响最小。测试结果显示中资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整体较好,评分中位级别为a-。

 

1   为区别最终评估结果,惠誉博华在评级标准中使用“隐含(Implied)”评级或评分代表未经过定性调整,仅基于定量指标或矩阵映射得到的评估结果。

2 为区别不同类型评估结果,惠誉博华对直接影响受评主体信用质量的评估结果(如LT IDR、VR、GSR和SSR)使用“评级(Rating)”,对为得到“评级”而进行的中间环节评估(如对KRD的评估)使用“评分(Score)”。

 

附录

评级框架

惠誉博华对于特定银行整体信用质量的观点反映在最终评定的长期主体评级(LT IDR)和/或短期主体评级(ST IDR)上。长期主体评级用于评估13个月(含)以上的信用状况,短期主体评级评估13个月(不含)以下信用水平。
惠誉博华评定银行的长期主体评级兼顾了个体信用状况和潜在外部支持。银行的生存力评级(VR)反映了银行自身的信用水平;政府支持评级(GSR)或股东支持评级(SSR)反映了特定银行在需要时获得外部支持的力度和可能性。短期主体评级根据与长期主体评级的对应表来确定(详情请见“惠誉博华银行评级标准”)。
根据下图所示,评定银行长期主体评级时,惠誉博华采用“孰高原则”。银行的长期主体评级可以完全由其生存力评级驱动(VR高于GSR/SSR),也可以由政府支持评级或股东支持评级驱动(GSR/SSR高于VR),或者由生存力评级和政府/股东支持评级共同驱动(GSR/SSR与VR级别相同)。

惠誉博华通常根据最有可能的支持来源,评定银行的政府支持评级(GSR)或股东支持评级(SSR)。政府或股东支持评级反映了惠誉博华对特定银行在需要时获得外部支持的力度和可能性的看法,外部支持通常来自政府机构(含监管机构)或其股东。为对不同层级评级结果作出区分,长期主体评级的评级结果为大写字母(AAA序列),而生存力评级、政府支持评级和股东支持评级的评级结果为小写字母(aaa序列)。

对于银行发行的债务工具评级,惠誉博华会根据相关债务工具的属性及偿付顺序在银行长期主体评级或生存力评级基础上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银行发行的高级无担保债券信用等级等同于其长期主体评级;次级或混合工具信用等级一般以其生存力评级为基准进行下调,但满足少数特定条件的银行所发行的次级或混合资本工具也可能基于其长期主体评级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惠誉博华不会同时授予受评银行GSR和SSR,而是选择其中给予外部支持可能性更大一方进行评估。若惠誉博华认为受评银行获得外部支持的可能性较低,亦或受到外部支持力度小于受评银行自身的生存力评级,则受评银行最终长期主体评级将由生存力评级驱动,此时惠誉博华将不授予受评银行外部支持评级。此外,惠誉博华针对中国银行业的特点,对于支持评级逻辑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并将低于中央层面的政府支持(如地方政府支持)也纳入政府支持评级体系进行评估。评估流程和逻辑如下图所示:

债项或债务评级 (Obligation Ratings)

对于银行中长期债务工具评级,惠誉博华将以受评银行的长期主体评级(LT IDR)或生存力评级(VR)为调整基准,并根据相关债项或债务的属性及偿付顺序在基准上进行调整。不同偿付顺序、资本属性、本息安排的灵活性等因素都对调整基准(LT IDR或VR)的确定、以及相关债务工具评级调整幅度的大小产生影响。由于调整的考量因素相对复杂,我们整理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商业银行发行的主要债务工具类型,并简要介绍调整方法。若未来监管机构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其他类型的债务工具,惠誉博华将根据银行评级标准进行类比,并对相关债务工具进行评价。

 

 

相关报告

惠誉博华银行评级标准

惠誉博华新版银行评级标准解读及中国商业银行信用质量测试结果分布

 

分析师

刘萌
+8610 5663 3822
meng.liu@fitchbohua.com

李沄桥
+8610 5663 3821
yunqiao.li@fitchbohua.com

王逸夫
+8610 5663 3820
leon.wang@fitchbohua.com

彭立
+8610 5663 3823
li.peng@fitchbohua.com

王梦瑗
+8610 5663 3825
mengyuan.wang@fitchbohua.com

 

媒体联系人

李林
+8610 5957 0964
jack.li@thefitchgroup.com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誉博华”)认为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资料编制,但惠誉博华不对该等信息或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或预测仅反映惠誉博华于本报告发布日的判断和观点,在不同时期,惠誉博华可能发布与本报告观点或预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评估或预测仅供参考,本报告不构成对任何个人或机构推荐购买、持有或出售任何资产的投资建议;本报告不对市场价格的合理性、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的适当性(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会计和/或监管方面的合规性或适当性)或任何投资、贷款或证券相关款项的免税性质或可征税性作出评论。个人或机构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因素。对依据或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及损失,惠誉博华及相关分析师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惠誉博华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等任何形式侵犯惠誉博华版权。如征得惠誉博华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惠誉博华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惠誉博华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下载报告

下载报告
 

谢谢。 您的下载链接将很快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您。

请留下您的个人基本信息,阅读惠誉博华所有的研究报告。

 

感谢您。我们已将报告的链接发送至您的邮箱。